以试验解超限疑团 以实践助安全生产
- - 监察执法一处开展输送带摩擦一氧化碳超限试验侧记
近日,邯郸辖区某煤矿井下带式输送机因输送带摩擦煤砟引发一氧化碳超限报警,这已是今年第二次出现同类问题。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推进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和矿山安全“八条硬措施”硬落实,监察执法一处迅速行动,组织开展输送带摩擦煤砟产生一氧化碳专项试验,既为该矿查明超限“病因”,更为辖区煤矿筑牢安全防线提供技术支撑。
从“现象”到“本质”:多场景试验揭开超限迷雾
“输送带摩擦煤砟为何会引发一氧化碳超限?必须用数据说话、用试验验证。”带着这一疑问,监察执法一处联合2家专业检测检验机构,开启了一场“全链条、多场景”的科学探索。
实验室“精准扫描”:为精准验证输送带高温摩擦与一氧化碳生成的关联性,试验团队截取2段2米同型号输送带,模拟皮带高速运转场景开展专项摩擦试验。随着输送带持续摩擦,便携式CO检测仪在3分钟后发出警报,最大值达38至227ppm——初步印证了摩擦生热的潜在风险。
选煤楼“模拟实战”:为贴近井下实际工况,试验团队在煤矿选煤楼设置“微缩场景”:在带式输送机顶皮带上方200mm处固定轨道枕木,将5块砟块置于枕木与皮带间,在砟块上方1米吊挂CO传感器,启动输送机运行。随着皮带与砟块持续摩擦,CO传感器迅速响应,最大值攀升至141ppm。“现场数据直观展现了摩擦过程中一氧化碳的生成规律,为后续分析提供了‘活样本’。”参与试验的技术人员介绍。
井下“原景再现”:为完全复现煤矿现场环境,试验团队深入井下,在该矿带式输送机机尾底皮带戗煤器处模拟“卡煤砟块”场景——将5块煤砟块混合湿煤放置于摩擦易发区域,连续运行40分钟后,CO浓度开始上升,试验期间最大值达22ppm。“这次‘原景再现’让一线作业人员更直观感受到超限风险的动态演变,安全意识由‘纸上’落到了‘地上’。”该矿安全负责人感慨道。
检测中心“多维验证”:为彻底排查潜在风险,试验团队联合专业机构开展“全覆盖式”摩擦测试,涵盖输送带与铁器、纯砟块、纯煤块、煤砟混合块等4种组合,分干式、湿式两种工况同步推进。结果显示,所有测试组合在摩擦过程中均产生一氧化碳。“这一结论打破了‘仅特定材质或工况才会引发超限’的认知误区,为精准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检测机构专家表示。
从“破题”到“解题”:全链条整改筑牢安全防线
综合多场景、多工况试验数据,监察执法一处得出结论:在井下潮湿环境中,输送带或煤在摩擦过程中,因机械能转化为热能,当达到一定温度时,会产生一氧化碳。这一发现不仅为某矿本次超限事件“定了性”,更填补了辖区煤矿对“机械摩擦输送带致一氧化碳超限”认知的空白。
针对试验结果,监察执法一处立即向该矿及上级公司下达整改指令,要求从三方面筑牢防线: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落实。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有害气体超限安全监测纳入日常重点,明确矿长、总工程师等关键少数责任,强化风险研判和预警处置,坚决杜绝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二是健全长效机制,深化源头治理。针对皮带机道等重点区域,制定“一设备一方案”摩擦防控措施,定期检查皮带张紧度、滚筒磨损情况,及时清理积煤积砟,从根本上减少摩擦风险。三是规范应急处置,提升实战能力。严格执行《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河北局关于加强安全监控报警核查的工作提示》,针对“红、橙、黄、蓝”预警等级,建立完善“分类分级”处置流程,严格开展核查调查;同步完善“超限追责”机制,对瞒报、漏报、处置不力的严肃问责。
“安全无小事,防患于未然。此次专项试验不仅是一次技术攻坚,更是一场‘用数据说话、以实验明理’的安全实践。”监察执法一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输送带摩擦一氧化碳超限试验的深入推进,辖区煤矿正以更科学的方法、更严谨的态度,由‘被动处置’各类超限风险隐患逐步向‘主动预防’转变。”